更新时间:2024-07-26 15:15:52 浏览:100
常听人说公司破产、个人破产,那么什么叫做“国家破产”?国家还能破产吗?
国家当然会陷入财政困境,但与公司或个人的破产情况有所不同。首先,国家破产并不会导致国家政权的崩溃或国家的消亡。它指的是国家在财政方面遇到困难,无法满足必要的进口商品支付需求,或者其主权债务已经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时,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全措施。
“国家破产”这一术语虽然略显夸张,但国家一旦面临“破产”,即代表这个国家此时此刻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了。其后果轻则损害国家和政府的公信力,重则可能沦为债权国的殖民地。由此,国家破产的危害性可见一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2年首次提出了"国家破产"的概念,但早在1557年,西班牙就因主权违约成为全球"国家破产"的最早案例。此后,许多国家陆续陷入了长期债务违约的境地,其中包括阿根廷、冰岛、希腊、斯里兰卡、黎巴嫩等。
阿根廷(2001年)
阿根廷政府在2001年以前一直面临着巨大的财政挑战,其庞大的政府支出一直是个沉重拖累。然而,减少政府支出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社会福利削减,继而可能引发社会抗议和动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阿根廷政府选择通过大规模印制货币来填补财政赤字,但这却导致了更高的通货膨胀(通胀率最高时达到了5000%)。在这种破坏性的金融压力下,阿根廷本国和外国资本纷纷外流,经济几乎不可能再实现增长。等到阿方辛政府执政末期,阿根廷全国有38%的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可以说,2015年之前,阿根廷经历了一次超级通货膨胀的国家破产。
由于政府庞大臃肿的机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不断加剧,导致财政赤字连年飙升。到1999年时,阿根廷政府的财政支出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8.2%。另外,由于阿根廷实行货币"美元化",在美国的限制之下,阿根廷不能再随意印制货币,同时阿政府又不愿或无法削减支出,因此政府只得通过大规模发行国际债券来填补财政赤字。
1998年,邻国巴西的货币贬值,与此同时,美国经济持续强劲,美元保持坚挺,由于阿根廷比索与美元挂钩,实际上等同于升值,导致阿根廷失去了出口竞争力,经济连续36个月陷入衰退。雪上加霜的是,外国投资者由于担心阿根廷的债务偿还能力,不愿再继续提供贷款。阿根廷政府无法再借新债偿还旧债,只能在2000年3月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请求援助。
IMF提供了低息贷款(2.6%),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更进一步开放市场、深化改革和减少政府赤字。不幸的是,这些建议来得太迟了。阿根廷政府在经济繁荣时期未采取果断的政策来削减政府支出,而在经济陷入困境时,政府又没有勇气进行紧急改革。到2001年,财政赤字再次急剧增加至110亿美元,IMF因此停止了援助。阿根廷无法偿还外债,最终陷入国家破产。
冰岛(2008年)
2007年前,冰岛的前三大银行表现出了出色的业绩,税前利润总额增长了22%,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24%。这些银行拥有健康的资本充足率,并没有牵涉到次贷等风险债券。最初,当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时,大家普遍认为冰岛银行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随着雷曼兄弟等大型金融机构崩溃或陷入困境,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信心危机,各国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现金变得极其宝贵。这导致了冰岛银行所依赖的短期贷款突然枯竭,货币市场融资活动停滞,冰岛银行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因此,在2008年9月29日,冰岛政府不得不接管了第二大银行,并向俄罗斯寻求了40亿欧元的贷款来减轻次贷危机对本国的影响。接着,在2008年10月6日,冰岛全面禁止了冰岛银行的股票交易,信贷评级也遭遇下调。
为了稳定民心,冰岛总理宣布冻结本国所有银行的跨国存款并优先保障本国国民的储蓄存款,只是这一举动非但无效,反而大大激怒了在冰岛银行拥有大量存款的英国,险些酿成一起严重的国际外交事故。
最终在外力干涉下,冰岛政府只能妥协。2008年10月9日,冰岛政府与荷兰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确保荷兰和英国公民在冰岛的储户能够全部提取存款,不会受到损失。
不幸的是,股票市场在2008年10月14日重新开盘后表现十分糟糕,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创下了单日最大跌幅77%,使得冰岛一度成为全球股市中跌幅最大的国家,而冰岛全体居民也由此一夜回到解放前,陷入了极端贫困之中。
2008年10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向冰岛提供21亿美元的贷款,以帮助其度过次贷危机。然而尽管有了这些援助,冰岛的经济依然难以复苏。结果最终,冰岛一共欠下各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计350亿英镑债务,如果按人均计算,每位冰岛公民负债将高达11.6万英镑,至此冰岛国家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