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1 14:15:32 浏览:100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人的语言为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信仰伊斯兰教。现有人口两万余。
保安族源于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边的保安城。据青海省《循化志》、甘肃省《河州志》和《甘宁青史略》记载,大约在明朝初年,在同仁县设立了保安站、保安堡,后扩建成为保安土城,录属河州卫,管辖“保安十二族”。这时居住在保安、尕撒尔、下庄三地“保安三庄”的保安人,被周围的土族、藏民称为“黑黑”,保安族自称保安人。
“保安”是由地名演变为族名的。根据保安民族传说和语言方面的特点,一般认为该族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融合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逐渐形成的。
明末清初,保安族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当时保安城内“番回”达百余家,城外有四屯,一千余户,由土千户统治。同治初年,保安族因受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主欺压,被迫东迁。先在循化居住数年,后又转徙今甘肃积石山下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庄,仍被习惯地称为“保安三庄”。
保安族以经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和采集为辅,手工技艺卓绝,保安族种植的薄皮核桃、冬果梨和制作的铜质镶花腰刀,素有"保安三宝"之誉。保安族人数虽少,但在民族形成、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都独具特色。1952年,国家正式命名他们为保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