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0 10:15:48 浏览:100
庄子曰: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上图是活生生的“螳臂当车”,摄于当年左迁即墨乡下时。纯属无聊“摆拍”,我反复诱导、胁迫这匹倒霉的螳螂在车前横刀立马,复现一下历史典故,然而它一直扭捏躲闪不肯配合,只想伺机逃窜,始终未能正面“当车”。看来是一只有自知之明的螳螂。
当时不懂得注意细节,没拍到关键特征,现在只能猜测是绿色型的中华刀螳,不然还能是啥呢。北方的物种丰富程度不如南方远矣,螳螂种类不太多,我葱省境内更少。不知道被正式记录在案的有多少,估计不会超过10种,常见的最多5种,均属螳螂目螳科。
先补充预备知识,下文要用到:昆虫有三对足,前足、中足和后足,每足又分基节、转节、腿节 (股节)、胫节和跗节。螳螂的前足特化为镰刀状的捕捉足,基节特别延长,腿节和胫节通常具刺,用以捕杀、禁锢食物。
刀螳属,我国分布最广的螳螂之一,于1896年随苗木入侵美国,英文名Chinese Mantis。体长7~12厘米,国内螳螂之No.1,在北美螳螂界也是无敌的存在。雄性比雌性明显小一号,雌性通常大腹便便(螳螂都是阴盛阳衰,下同)。褐、绿2色型,褐色型的前翅有绿边。
注意3个特征:①“小花脸”,面部有深色纵纹;②前足内侧无黑斑或不显著,基节交汇处(大致相当于人的“胸口”)呈黄色或淡黄色;③后翅略超过前翅的末端,前缘紫红色,有大片烟黑色斑。
英文名Narrow-winged Mantis。与中华刀螳为同属至亲,二者体型相仿、外观近似,同样是褐、绿2色型。名曰“狭翅”,似可说明翅比中华刀螳更狭窄,但仅凭肉眼分辨太难,比颜怡颜悦更不好认。据说分布区域比中华刀螳窄,在我省遇到的概率不高。
与中华刀螳的不同之处,总结两点:①前足基节交汇处多呈橙色,不同于中华刀螳的黄色;②后翅与前翅略等长,浅色,无大片烟黑色。关键点是②,最好看一眼后翅,不然心里不踏实。
斧螳属,喜树栖,分布于我国东部。体长约6厘米左右,个头逊于中华刀螳,然粗壮过之,腹部宽大,故又名广腹螳。性情凶猛,每次碰到都是螳视眈眈、恶相毕露,连娇小柔弱的若虫也经常挺胸翘腹,作主动攻击或积极防御状。
显著特征有两点:①前足基节无刺,有2~5个醒目的黄色疣突,3个的情况居多;②前翅前缘脉基部1/3处有一对白色或淡黄色斑,专业黑话称“翅痣”。通常为绿色型,褐色型罕见。
北方的广斧螳似无形态变化,放眼全国则不然。论文《中国斧螳属修订(螳螂目:螳科)》指出,该种在颜色、体型、前足基节疣突数量及形状、前翅翅脉上均有显著种内差异,基于雄性外生殖器特征的一致性,云南斧螳、西沙斧螳、多刺斧螳和大青山斧螳等应为广斧螳的次异名。
静螳属,曾用名棕污斑螳,英文名Asian Jumping Mantis(亚洲跳螳螂)。体型中等,6厘米左右,体表质感粗糙,以棕褐为主,深浅不一,有黑不溜秋像烧过炭的,也有更接近米色或土黄色的,绿色型极少见。
一个显著特点:前足内侧的颜色花里胡哨,除有两处明显的蓝紫色斑之外,还有白、粉色斑,前足腿节下缘刺基还有黑斑。另,褐色型的棕静螳后翅呈烟黑色,绿色型的后翅无色。
过去说国内有绿静螳/S. nemoralis,实为静螳属多种绿色个体的误判,绿静螳仅分布于马来群岛地区(似乎台湾也有)。棕静螳和绿静螳的区别并不在体色,绿静螳也是褐色型居多(模式标本是绿色的),关键看前足腿节下缘刺基的黑斑是否相连,相连成线的是绿静螳,见图4.6。
螳科螳属,世界广布种种,英文名European mantis(欧洲螳螂),由分类学老祖林奈于1758年命名,是为世界上第一种被科学描述的螳螂。体长40—76毫米,体形近似中华刀螳,多数为绿色型,褐色型较少。
识别特征非常显著:①前足基节内侧有一片麻麻赖赖的白色细斑点,基部有一个长型黑斑,有些个体的黑斑中套白斑,呈眼斑状;②前足胫节通常焦黄色或嫩黄色;③前足股节内侧中央有个黄色圆斑。④翅的质地十分细腻,雌性前翅略带革质,雄性翅薄而透明。
以上5种,狭翅刀螳不多见,中华刀螳、广斧螳、棕静螳和薄翅螳等几乎是我国东部各城市环境中最常见的螳螂,并不限于山东。我只拍过3种,图片中带本人专属水印的便是,争取今年能见到另外2种。Over。
要不你还是把我吃了吧,我咬紧牙关命令我发出这句话?
传说螳螂的爱情悲壮凄美,雄性会在交尾时慷慨赴死,只为给雌性增加营养,法布尔《昆虫记》中就是这么写的。然而“螳螂食夫”只是偶发,并非祖辈流传下来的家族惯例。也许在雌性看来,情郎和食物没什么分别,如赶上饥肠辘辘,一个“回首掏”就把头给咬掉了。雄性能否逃出生天,全看自己的造化,事实上多数都会存活,无缝对接下一位难道不香吗?
研究发现,在野外状态下,雄性中华刀螳在交配中被吃掉的概率为17%,薄翅螳则是31%,相对来说比较高,当年法布尔观察的就是薄翅螳,难怪会得出“螳螂实夫”的结论。在人工饲养环境下,“食夫”概率会大幅增加,盖因空间密封逼仄、雄性不易逃脱。据喜欢养螳螂的网友观察,雌性广斧螳的“食夫率”高于雌性中华刀螳,这事儿我信,那玩意儿一看就不像省油的灯。
螳螂和蟑螂,究竟是啥关系?
蟑螂,《尔雅》称“蜚”,蟑螂之名正式出现的时间晚于螳螂,首见于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今之灶马,俗呼赃郎,又作蟑螂,《纲目》所谓蜚镰也”。螳螂和蟑螂,看似八竿子打不着,为什么都是“螂”?没法解释,我也没打算解释,但这俩名字算是歪打正着,螳螂和蟑螂真是“亲戚”,至少是同出一源的远亲。
螳螂目、蜚蠊目(蟑螂)和等翅目(白蚁)的外观天差地别,但解剖结构相近,故同归网翅总目。如今等翅目已并入蜚蠊目,有人认为网翅总目应降为网翅目,下设螳螂亚目和蜚蠊亚目,总之螳螂和蟑螂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如果你有勇气和蟑螂对视,会发现它也是三角脑袋;再者,螳螂产卵于卵鞘(螵蛸)中,蟑螂亦然,这一点也特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