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2-05 18:45:22 浏览:100
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均是治疗胆石症的药物,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肝疾病的治疗。两者有何区别?
熊去氧胆酸是一种二羟基胆酸, 最早从熊的胆汁中分离出来,是鹅去氧胆酸差向异构体。在生理情况下,熊去氧胆酸占人体胆汁酸的比例不超过2%,是亲水性第三级胆汁酸。很早以前,我国中医就已将其应用于各种肝病的治疗。日本及欧洲学者最早提出熊去氧胆酸能够治疗胆固醇结石。1985年Leuschner等用其治疗胆结石时发现熊去氧胆酸可同时降低血清转氨酶,此后,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熊去氧胆酸对一些肝病确有疗效。熊去氧胆酸在临床上具有重要地位, 应用研究比较充分。
【结构特点】
熊去氧胆酸是正常胆汁成分的异构体,可增加胆汁分泌,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减少肝脏脂肪,松弛括约肌,促进胆石溶解和胆汁排出。
【适应证】
用于胆固醇型胆结石及胆汁缺乏性脂肪泻,预防药物性结石形成及治疗脂肪痢(回肠切除术后)。
【药理作用】
可增加胆汁酸的分泌,同时导致胆汁酸成分的变化,在胆汁中的含量增加。还能显著降低人胆汁中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摩尔浓度和胆固醇的饱和指数,从而有利于结石中胆固醇逐渐溶解。
1 增加胆汁酸分泌,取代肝毒性胆汁酸,有利胆作用;
2 能抑制肝脏胆固醇(胆固醇是最常见的胆汁淤积病因)的合成,显著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量和胆固醇的饱和指数,从而有利于结石中胆固醇逐渐溶解。此外,熊去氧胆酸还能促进液态胆固醇晶体复合物形成,后者可加速胆固醇从胆囊向肠道排泄清除;
3 免疫调节等;
鹅去氧胆酸是熊去氧胆酸的7β差向异构体。鹅去氧胆酸是多种动物胆汁均含有的初级胆汁酸,也是鸡胆汁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含量占鸡胆汁中胆汁酸的80%。鹅去氧胆酸是内源性、疏水性的初级胆汁酸。1848年首次在鹅胆汁中发现, 1972年美国、英国相继报道鹅去氧胆酸能溶解X线可透射的胆结石。1975年鹅去氧胆酸写入药典, 中国2000年版药典中没有收录。鹅去氧胆酸的存在比熊去氧胆酸广泛, 在鸡、鸭、鹅、猪、羊等动物的胆汁中, 都有相当比例的鹅去氧胆酸存在。
【适应症】
用于胆固醇性胆结石症,对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也有一定疗效。
【药理作用】
鹅去氧胆酸(CDCA)主要作用是降低胆汁内胆固醇的饱和度,绝大多数患者服用 CDCA 后(当 CDCA 占胆汁中胆盐的 70%时),脂类恢复微胶粒状态,胆固醇就处于不饱和状态,从而使结石中的胆固醇溶解、脱落。大剂量的CDCA(每日 10~15 mg/kg)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并增加胆石症患者胆汁的分泌,但其中的胆盐和磷脂分泌量维持不变。剂量较大时,腹泻发生率高,对肝脏有一定毒性。
胆石症是指胆囊、肝内管或胆总管等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胆囊结石指发生在胆囊的结石。
胆结石发病率的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之间都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域、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
胆结石的病因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任何可使胆汁成分改变或造成胆道梗阻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胆结石。如高胆固醇饮食、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胆道感染、寄生虫、药物等因素。
胆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它是一种脂质,可溶于胆汁,但不溶于水。当肝脏分泌了过多的胆固醇时,胆汁无法全部将其溶解,多余的胆固醇就析出成为固体颗粒(胆固醇结晶)。这些微小晶体在胆囊中积聚成块,逐渐钙化并形成胆囊结石。
动物胆汁是一类传统的中药, 既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又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熊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是两种内源型胆汁酸, 熊去氧胆酸化学结构与鹅去氧胆酸类似,仅在7位羟基取代的光学活性不同。
两个药物相比,在治疗胆结石的机制及功效上基本相同,熊去氧胆酸引起的溶石效应比鹅去氧胆酸更为迅速。